梦中的萨克斯,他人唇间吹奏的未竟之曲

璇玑文化 2 0

深夜,我站在无边的黑暗里,听见远处传来萨克斯风的声音,那旋律蜿蜒如蛇,钻入耳蜗,又在脑内盘旋不去,我试图寻找声源,却只在迷雾中看见一个模糊的背影,铜管乐器在他的手中泛着幽微的光,正当我要靠近时,梦醒了,枕边唯有寂静,但那段旋律却像刻在了记忆里般清晰,这种梦见他人吹奏萨克斯的体验,并非我独有——它如同一个现代谜题,悬在意识与无意识的交界处,等待被解读。

从心理学视角看,梦中的他人往往是自我的投射,那位看不见面容的萨克斯手,可能正是被压抑的创造力的化身,萨克斯风作为乐器中的“浪子”,兼具铜管的豪迈与木管的婉转,其音色最能表达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冲动,现实中,我们或许羞于歌唱,怯于起舞,但在梦中,一个陌生的萨克斯手却替我们奏响了心底的旋律,心理学家卡尔·荣格会说,这是“阴影自我”的显现——那些被理性压制的情感需求,通过象征性的方式重返意识领域,吹奏者不必是我们认识的人,正因为陌生的他者才能安全地承载我们不敢承认的自我。

梦中的萨克斯,他人唇间吹奏的未竟之曲

若将梦境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,萨克斯风自19世纪诞生以来,就与夜生活、爵士酒吧和都市情感纠缠在一起,它既是浪漫的象征,又带着一丝蓝调般的忧伤,在电影《卡萨布兰卡》中,萨克斯风伴奏着乱世男女的离别;在村上春树的小说里,萨克斯旋律常常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密钥,当我们梦见他人吹奏萨克斯,很可能触动了集体无意识中的文化记忆,那些我们在小说、电影、音乐中积累的感官体验,在睡梦中重新组合,成为一个私密却又共享的超现实图景。

值得深思的是,为什么偏偏是“他人”在吹奏?这或许揭示了现代人处境的某种真相:我们越来越成为自己生活的旁观者,社交媒体时代,我们时刻观摩着他人的精彩人生——旅行、成就、欢庆——仿佛一场永不停歇的他人演奏会,梦中那个吹萨克斯的陌生人,也许正是这种旁观状态的隐喻:我们渴望表达,却只是在观看他人表达;我们心中有歌,却只听见他人演奏,这种疏离感在梦中被放大,成为潜意识发出的温柔警告。

曾有朋友向我讲述类似的梦:他总是梦见一个老人在阳台上吹奏萨克斯,曲调哀婉却让他感到莫名的平静,后来他意识到,那旋律很像早已过世的祖父年轻时常哼唱的民歌,这位朋友是移民二代,正在异国他乡努力维系着与故土文化的连接,梦中素未谋面的祖父通过萨克斯风的音色,完成了跨代的情感传递,如此看来,梦中的萨克斯手也可能是某种文化遗产的使者,用非语言的方式连接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。

面对这样的梦境,我们或许不必急于寻求解析,就像欣赏一首爵士乐,过度分析每个音符反而会失去整体的美感,梦的神秘性正在于它的暧昧与多义——那个吹萨克斯的人既可能是我们未活出的自我,也可能是文化记忆的载体,甚至是完全超乎理解的纯粹幻觉,重要的是我们醒来后的感受:是莫名惆怅?是创作冲动?还是对某种失去之物的怀念?

下一个夜晚,当萨克斯声再次在梦中响起,我也许会鼓起勇气走向那位音乐家,不是为了看清他的面容,而是为了聆听那专为我而奏——却又不仅属于我——的旋律,在现实与梦境之间的某个地方,我们都在他人吹奏的萨克斯声中,听见了自己内心的回响,而那首未完成的曲目,或许正是我们试图为自己人生配乐的初次尝试。